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,可以說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。動力電池的保護質(zhì)量直接影響到汽車的技術狀況和使用壽命。
在當時商用的動力電池中,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高、循環(huán)壽命長、自放電率低、適用溫度范圍廣、無記憶效應、對環(huán)境無污染等優(yōu)點,深受市場青睞。
鋰離子電池是一種可充電電池,它主要依靠鋰離子通過電解質(zhì)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完成充放電。鋰離子電池可分為液體鋰離子電池(使用液體電解質(zhì))和聚合物鋰離子電池(使用固體電解質(zhì))。固體聚合物電解質(zhì)可以是“干的”,也可以是“膠態(tài)的”。這兩種類型的鋰離子電池使用相同的陽極和陰極數(shù)據(jù)和工作原理,除了不同的電解質(zhì)。
現(xiàn)在,鋰離子電池以含鋰化合物為正極,碳數(shù)據(jù)為負極,正極和負極材料猜測沒有金屬鋰存在,只要鋰離子存在。正極數(shù)據(jù)包括硼酸鋰、錳酸鋰、三元數(shù)據(jù)和磷酸鐵鋰,負極通常是石墨。如圖1所示,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、負極、電解液、阻擋層和電池外殼組成。
本次分離選擇的是多孔絕緣材料,主要有隔離電池正極、負極的作用,隔離電子在電池中正極、負極運動,但允許鋰離子(Li+)通過微孔的分離在正極、負極運動。當鋰離子電池充電時,鋰離子在電場力的作用下脫離正極的開放空間,通過電解液的間隙嵌入負極。此時,負極處于富殼態(tài),正極處于貧鋰態(tài)。當放電反向時,鋰離子從負極的空腔中分離出來,通過電解液嵌入到正極中。此時,正極處于富鋰狀態(tài),負極處于貧鋰狀態(tài)。
因此,在充放電循環(huán)中,Li+在正極和負極上分別發(fā)生“嵌入和去嵌入”反應。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來回移動,而電子通過電池的外部導線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,形成充放電電流。因此,我們也稱鋰離子電池為“搖椅電池”。鋰離子電池的工作電壓取決于鋰離子嵌入化合物,該化合物構成了電極本身及其濃度。由于單個鋰離子電池的電壓和容量小,在汽車上的應用不能得到滿足,n個單個鋰離子電池應該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電池組(俗稱“電池組”),可以作為汽車動力電池使用。
鋰離子動力電池組使用注意事項
(1)在使用和清洗汽車時,應注意防止鋰離子動力電池被撞及進水。
(2)當外部電量較低時,鋰離子動力電池應及時充電,以免電池的正常使用受到動力電池損耗的影響,甚至縮短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。
(3)當電池過熱報警出現(xiàn)在車內(nèi)時,停車冷卻電池,繼續(xù)行駛,直至過熱報警燈熄滅;如果電池過熱報警或電池故障報警燈亮得頻繁,故障應及時由人員清理,非人員禁止拆卸電池組,以免形成人身傷害。
(4)電池著火時,使用干砂或氮氣復蘇器。
(5)若車輛長時間停止行駛,為了防止電池損耗而影響使用壽命,應取下蓄電池的負極,并定期給動力電池每月充電一次。
普通保護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組
(1)檢查電池組外觀。電池蓋和電極柱應清洗干凈,不得有灰塵、金屬粉塵等污垢。如果有,應使用壓縮空氣進行分揀。電池組外殼應無裂紋、脹形、變形、極柱松動等異常情況;電池蓋和托盤應貼合密封,電池與機體接觸應緊密。
(2)檢查電池連接。電池極接頭連接應牢固牢固,不得有銹蝕。電池單體連接點與導電帶、電池組電壓、溫度采集端子應牢固接觸,不得松動、掉落、生銹、變形。充電插頭和插座接觸應突出。
(3)檢查電池漏電情況。為了降低電動汽車中電動設備的工作電流,鋰離子電池組的工作電壓通常超過300v直流電壓標準,因此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組的絕緣要求較高。絕緣性能的電動汽車絕緣電阻的測量電池的正負直流母線帶,根據(jù)國家標準GB / t18384.1 - 2001,電池組的絕緣電阻值的皮帶除以電動汽車的額定電壓U的直流系統(tǒng),結果大于100,符合安全要求。
當電池達到使用壽命時,需要更換。更換電池組應由具有電工資質(zhì)的人員操作。更換電池地點應通風干燥,地面無水、油污,四周無高壓設備。操作人員必須戴絕緣手套(耐壓600伏以上)、防護口罩和絕緣膠鞋。他們不允許攜帶任何金屬物品。
當汽車拆卸電池組時,應先堵塞汽車的電源開關,并堵塞電池組與電池外部電氣設備之間的所有連接。如果電動汽車設有應急維修開關,只需將應急維修開關手柄拉至斷電位置即可。然后斷開電源電池與電池管理系統(tǒng)(BMS)、高壓配電箱等的連接。
,使用專用提升裝置將電池組順利取出,禁止碰撞。安裝電池組時,應檢查電池組和電池盒的松緊。電池單元死亡后,需要目測電池單元與車身的連接是否緊密。然后對電池進行漏電檢測。試驗符合技術要求后,按標準正確布置電壓、溫度、電流等導線及高壓接線裝置。檢查電池組的連接點,確認電池組與外部電氣設備的連接,防止對電池和電氣設備的損壞。
以上是濟南奔馳汽車維修小編為大家介紹的相關內(nèi)容,想要了解更多內(nèi)容,歡迎訪問網(wǎng)站:http://www.sdjnltqf.com